杭州年会摄影摄像/杭州集体照摄影/杭州合影拍摄/杭州公关摄影/杭州会议摄影摄像/合影台阶出租-杭州天风影像有限公司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官方微博
咨询热线:0571-85585667     
 
{sectionname}  
  当前位置:首页{urlsectionname} >> 行业新闻

中国古建筑摄影攻略(一):泰顺廊桥、景宁古刹
时间:2014-03-29 22:50:58    浏览次数:1097        

中国古建筑摄影攻略(一):泰顺廊桥、景宁古刹

2014-03-21 18:51:42 来源:天风摄影www.tfotv.com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中国古建筑,总有种能让人瞬间沉静下来的魔力,它们千百年来固守着最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为我们保留着最本真的美好。一起跟随摄影师的镜头,走进浙南的泰顺、景宁,去看看廊桥和古刹之美吧。

行摄路线:温州——景宁县(时思寺)——泰顺(廊桥)——温州

泰顺廊桥 宋风遗骨雅韵悠长

北涧桥。CANON 5DIII,1/20s,ISO100,F/16
北涧桥。CANON 5DIII,1/20s,ISO100,F/16

泰顺,浙南边陲一个温婉的小城,不曾被国人熟识,却早已凭借“中国古桥博物馆”十足的底气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它似一处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隐秘仙境,用不曾被扰乱的宁谧,为我们守护着一座又一座令人惊叹的古廊桥。

★宋风遗骨 寻《营造法式》的身影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仙居桥。NIKON D5200,1/160s,ISO1600,F/5.6
仙居桥。NIKON D5200,1/160s,ISO1600,F/5.6

宋代开始,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遗憾化做实际的梦想,他们便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宋南移以后,泰顺的读书人进京赶考的机会与日俱增,泰顺的整个文化格局,在南宋时便达到了顶峰。“宋林花园十八学士”就是泰顺名人贤士中重要的一支。现在在北涧桥桥头的廊桥文化展厅一层就有关于林家十八学士的详细介绍。

泰顺的整个历史文化格局宋代以后几乎很少变化,也正因此,这座带有宋代气质的小城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和价值观: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泰顺对宋风遗骨的保留更明显地体现在其当地的建筑上,在这里,你随处可以找到《营造法式》的身影。刊行于宋崇宁二年的《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而这本书里的建筑法则和特点,如用料、建筑宽高、斗拱样式、柱础纹饰等等,在现如今的泰顺都能找到,这些留有宋代营造特点的建筑,很多都构建于明清时期,比如建于明代的刘宅桥,采用的就是宋代的斗拱式抬梁结构。

★活着的廊桥:人与人、人与神的交流

泰顺不仅保留了廊桥本身,还代代延续着廊桥文化,可以说廊桥在泰顺依然鲜活着。

北涧桥头卖茶叶蛋的老奶奶。NIKON D5200,1/1600s,ISO1600,F/5.6
北涧桥头卖茶叶蛋的老婆婆。NIKON D5200,1/1600s,ISO1600,F/5.6

有幸的是,泰顺不仅保留了廊桥本身,还代代延续着廊桥文化,可以说廊桥在泰顺依然鲜活着。市声不绝于耳,孩童们在桥内你追我打,小情侣们凭栏软语温存,老婆婆茶叶蛋的香味儿混合着泗水特有的清新味道弥漫开来,飘过桥头的茶馆,绕过桥畔的古樟树,带着暖暖的气息抚平了每一位游人的内心。

廊桥自古以来的功用除了最基本的交通功能外便是人与人、人与神的交流。廊桥两边有商铺,有民居,廊桥本身便成了一个公众活动的场所,本地居民在这里互通有无,那些因了廊桥慕名而来的游人,也成了当地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渠道。

千百年来,在人与自然界博弈的过程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征服自然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往往依附于神力存在,于是便有了廊桥上的祭祀活动,人们通过廊桥与神明沟通,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安康,如今在北涧桥、仙居桥等廊桥上,还可看见佛龛的身影。也正是因为承载了与神明沟通的使命,泰顺所有的廊桥都是飞檐翘角,以积极昂然的姿态迎接神明的降临。

★最值得拜访的廊桥

北涧桥、溪东桥、仙居桥、三条桥、薛宅桥

北涧桥。NIKON D5200,1/100s,ISO400,F/11
北涧桥。NIKON D5200,1/100s,ISO400,F/11

北涧桥、溪东桥:泰顺的“大乔小乔”

北涧桥,叠梁式木拱廊桥,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被称作“中国最美的廊桥”。43米的大跨度、远离水面的高度,飞檐翘角的姿态,使得其有种展翅欲飞的感觉。当然,被称作最美廊桥也是和其环境密切相关的。北涧桥所在之处是四水汇流之地,桥头还有两棵千年的古樟树,四季变幻不同的色彩,桥身通体呈朱砂色,与蓝天白云碧水相辉映,会令人大呼惊艳。而且,北涧桥周边的廊桥文化最为鲜活,如果想体会廊桥是如何起到人与人、人与神沟通作用的,那你一定要选择到北涧桥去看看。

溪东桥。NIKON D5200,1/125s,ISO320,F/11
溪东桥。NIKON D5200,1/125s,ISO320,F/11

溪东桥,叠梁式木拱廊桥,架构基本和北涧桥一样,因此被称为北涧桥的姐妹桥。它始建于明隆庆四年,北涧桥内有很多题字,非常值得赏玩。

仙居桥。NIKON D5200,1/160s,ISO400,F/8
仙居桥。NIKON D5200,1/160s,ISO400,F/8

仙居桥:长虹卧波

仙居桥,系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明景泰四年,桥屋十八间,80柱,是泰顺跨径最大的木拱桥。仙居桥的对称性非常明显,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非常稳定。大跨度的单檐造型使得仙居桥整个姿态给人一种长虹卧波的气势。

三条桥:最寂寞最浪漫

三条桥,叠梁式木拱廊桥,由原先三条巨木跨河为桥而得名,起源于唐贞观年间,宋绍兴年间进行维修。它被称作泰顺最寂寞最浪漫的廊桥。

三条桥周围几乎没有民居,是连接泰顺与福建的山涧小桥,两边是蜿蜒的古道、郁郁葱葱的山林。三条桥流传着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曾有一对情人在此话别,痴情的小伙站在桥头,一直等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回来。这个故事最后被谱写成了歌曲《我在廊桥等你》,诉说着一种等不完的恋情,它比恋人之间卿卿我我的恋情还要热烈,它会为你守候千百年,“我在廊桥等你,等你。等你一起品云雾香茶醇又美,等你一起和墨香同沉醉。”

薛宅桥:廊桥里的“比萨斜塔”

薛宅桥,系贯木拱廊桥,始建于明正德七年。据说是当地建造最稳定的一条桥。史料记载,其所在区域洪水非常大,薛宅桥也因此屡毁屡建,在长期的摸索过程当中,寻找到了最稳固的构架方式,所以直到现在,它的梁木都没有弯曲变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薛宅桥是泰顺唯一一条向一边倾斜的廊桥,好似“比萨斜塔”一般。这里还有个当地流传甚广的典故,据说当年建造薛宅桥的时候,徒弟不服师傅,师徒两人发生了争执,于是分头赌气造桥,便形成了如今一边高一边低的造型。

当然,专家从建筑结构上究其原因,发现其实当初选料时,三节苗的料太长导致了桥的重力向一边压去,历经三百年,便有了如今趣味盎然的“比萨斜塔”。

★廊桥的工艺和传承

 廊桥的整个建筑工艺流程:选栋梁——把墨——搭桥架——上三节苗——装牛头梁——三节苗对接——编梁——三节苗与五节苗在编——剪刀撑——立将军柱——扇博——盖桥屋——上梁——上色、盖瓦——圆桥

形象点说,廊桥就是“编织”起来的桥,主要由三节苗和五节苗穿插别压构成,并由将军柱决定桥梁的高度和宽度,由牛头梁分散桥墩的压力,用燕尾榫承担拉扯和固定的作用。不用一颗钉子,仅仅是通过榫卯结构穿插别压便可保证百余年后依然坚固如初,可谓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现如今,廊桥的制造工艺已经被重新发掘并延续了下来,泰顺现在共有三组人员,六个团队在用这种传统营造技艺建造新的廊桥,截止目前,新廊桥已经达到了16座。

★廊桥摄影攻略

建议拍摄时间:

仙居桥:晴天拍摄,利用阳光,表现桥体建筑之感。

北涧桥:1-2月份(此时水量不大,可充分利用河道中的石头做为前景进行拍摄)

溪东桥:3-4月份(此时水量适中,拍摄全景时,溪流美感最佳)

廊桥夜景:晚上930分之后。(1.周围现代建筑较多,待天光完全消失后拍摄,可利用曝光隐藏现代建筑。2.游客较少,可减少干扰,简化画面。)

1、控制光比

白天拍摄廊桥经常会遇到光比较大的情况。为了能记录更多的场景细节,可优先保留重要高光细节,之后开启相机D-LIGHTING功能,或通过后期处理软件提亮暗部细节。即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照片效果。

廊桥夜景。NIKON D5200,1/2s,ISO500,F/6.3
廊桥夜景。NIKON D5200,1/2s,ISO500,F/6.3

2、夜景拍摄

拍摄夜景廊桥时,我们可以利用广角镜头采用低角度拍摄的方式,展现出廊桥的内部建筑结构及汇聚美感,配合小光圈的使用,还可使灯光产生星光的美感效果;如果在廊桥、附近有相关的古建走廊,也可以利用框架式构图风格,将远近的建筑相结合,既可展现主体的全貌,又可交代主体所处的生态环境。当然,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

廊桥周边生活气息。NIKON D5200,1/200s,ISO400,F/8
廊桥周边生活气息。NIKON D5200,1/200s,ISO400,F/8

3、记录廊桥周边的生活气息

很多当地居民会在廊桥周围做一些旅游纪念品的小生意。所出售的商品和她们的状态,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拍摄对象。如果将特色建筑也合理的融入画面,便可得到凸显地域性的文人照片。

4、镜头的选择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位置的制约,我们无法拍摄到廊桥的全貌,此时的超广角镜头便会大显身手(超广角镜头一般指14-24焦段)。在超广角镜头也无法完整囊括的情况下,我们便可利用多张接片的方式达到目的。

前景的运用。NIKON D5200,1/80s,ISO320,F/11
前景的运用。NIKON D5200,1/80s,ISO320,F/11

5、前景的运用

单独拍摄一个廊桥固然可以展现出外面建筑美感,但往往只能做为说明性的照片,或多或少会缺乏一些艺术美感。我们不妨在周边走一走,一般廊桥下面都会有河流,赶上水量不大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大块河石或岸边的水车,以这些元素做为前景,不仅可以使照片产生立体纵深感,而且还可以提升照片的艺术美感。

雨天拍摄硬件准备:

其实木质的古建筑在雨天拍摄会带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好像整个建筑都被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诗意。如果想要在雨天拍摄廊桥,那么一定记得做好如下准备:

1、使用一个能全天候防雨的摄影包。

2、为相机准备一个防水罩。

3、尽量使用大变焦镜头,既可减少换镜头的麻烦,又可降低感光元件进灰、进水的风险。

4、在摄影包内放置一包干燥剂,可降低摄影器材受潮的风险。

5、准备三脚架。雨天光线较弱,就需要用比较慢的快门速度进行拍摄,这时候使用三脚架可以确保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廊桥小百科

1、压桥

廊桥通过榫卯结构把它穿插别压打好以后,需要上面一定的重量把它压住,一般都是靠瓦的重量来压。桥梁一经水浮起来就散了,底下没有任何固定的东西,只有足够重量的压力才能保证桥的稳固性。

所以每到洪水期间,守桥的人就会敲锣号召村民们把重的东西,比如家里面做年糕的石臼等等拿来守桥,在两个牛头梁的位置上放置重物,来确保桥不被洪水冲垮。

2、祭祀

廊桥的桥内一般设有神龛,供奉的神像很广泛。据说古时人们都把这里作为一处祭祀中心。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时候,每当这时,乡民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桥上,依次进行祭祀,摆上一整只猪头,奉供茶、酒,添几盘菜肴,上几炷香,磕头作揖祷告祈福。虔诚的乡民既祷告廊桥的平安,又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合家团圆如意。

3、中国四大名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中国的四大名桥分别是河北赵州桥、福建泉州洛阳桥、广东潮州广济桥、 北京卢沟桥。

赵州桥

赵州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2.5公里处,它横跨洨水南北两岸,建于隋朝大业年间(605-616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称“大石桥”。它是一座由28道独立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在大桥洞顶左右两边拱肩里,各砌有两个圆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减少桥身重量,节省石料,这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桥面两边的栏板望柱,雕有各种精美图案,刀法苍劲,造型生动。线条刚劲之中见柔和,隐重之中显轻灵,雄伟之中含隽永。

洛阳桥

洛阳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北宋皇祐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建成。由于当时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桥基屡被摧毁。造桥工匠创造了一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认识的新型桥基——筏形基础,就是沿着桥的中轴线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广济桥

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俗称湘子桥。横跨浩瀚的韩江,居闽粤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该桥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桥墩上建有形式各异的廿四对亭台楼阁,兼作经商店铺,故有“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美称。

卢沟桥

卢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千米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有桥墩十座,共11个桥孔,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周边联游
    推荐联游线路:
    A、廊桥文化园/张十一故居(泗溪)——胡氏大院(雪溪)——仕水碇步(仕阳)——薛宅桥——刘宅桥(三魁)——百福岩古村落(雅阳)——塔头底古村落
    B、三条桥——毓文桥(洲岭)——仙居桥——园洲古村落(司前)——交洋土楼

重点联游景点:

1、胡氏大院

胡氏大院是以三和院为平面布局建筑中的典型。它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93年),道光年间(1833年)重修,历经漫长的历史,现在还有9户人家在这里居住。整个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平面布局为棋盘式,有两个三和院组成,院中间建有两道横墙,犹如棋盘上的“楚河汉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住宅的大门是对称的石制门楼,最令人称奇的是,院中的排水系统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现在还在正常使用。胡氏大院庭院三边有排水槽承接屋檐流淌下来的雨水,内廷的地面为四周低、中间高,所以在雨天时,雨水就可以顺着地势排到水沟,然后顺着水沟流入溪流,非常巧妙。

2、毓文桥

石拱木廊桥,位于罗阳镇洲滨村水尾,两山缺口处,全长23米,宽4米,单跨7.6米,有桥屋6间,始建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层楼阁,二楼为文昌阁。

3、百福岩古村落

友情链接
公司介绍 | 最新工作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1999-2024 杭州天风摄影摄像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燎扬网络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上塘路188号 电话:0571-85585667 QQ:9533416765 405458662 浙ICP备12003095号-6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