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北京》第62期,网易新闻北京频道出品。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王雪梅 编辑|未生
北京,七月流火。
三十多度的气温,空气近乎凝滞,走在路上总像身上黏了什么东西,赶也赶不走,不远处散落着几个垃圾堆,气味难以形容,再混上路旁小吃摊的油浊,殷攀不自觉憋了一口气,快步沿着拥挤的街道向前走去。
街道两侧是临时搭建的简易房,房子所用的铁皮都已锈迹斑斑。几辆三轮车停靠在街道左右,一位散着长发的姑娘站在三轮车旁扎头发,她的脚边放着两个塑料桶,里面装了些垃圾。殷攀用手机偷偷拍下这一幕,几个孩子笑闹着从他身边穿过。
图1:城中村的街道
纪实与冒险:盲拍城中村
“喂!你是不是在拍我们!”几个汗涔涔的男人带着愠怒朝他走来,目光不善。
殷攀开始握紧手机,手心不自觉地出汗,心脏跳动也逐渐加速,他担心自己被发现了。在事情变坏之前,得做点什么。他装傻地笑了笑,“啊?没有啊。”然后趁着面前这些人还没反应过来,立马离开了这片龙蛇混杂的村子。
这是北京丰台区的一个城中村,居住在此的大都是来京务工的外地人,有年轻力壮的男女,也有老人和小孩。作为目前城市生态的一部分,城中村的生活诱惑着纪实摄影师前往记录,殷攀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想拍到城中村最真实的生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还得冒着危险。有女人穿着黑色丝袜坐在凉席上等人,有男人光着膀子打架斗殴,各种各样职业的人群混迹于此,这里构成了一个隐秘的小社会,即使用摄影的方式去记录,也有可能被误会为入侵和挑衅。
图2.城中村所拍
去年夏天,殷攀曾独自到这里盲拍了十几次,有好几次被人喊住质问,他都是立马否认,然后以最快的速度逃之夭夭,“因为我不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城中村的拍摄像是一场潜伏,随着北京疏解政策的加速推进,城中村和工业大院在这座城市的痕迹将变得越来越浅,他去城中村冒险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下次回去拍摄,说不定原来熟悉的地方早已变成拆迁之后的满目疮痍了。”殷攀有些感慨。
图3:石景山北辛安
殷攀想做一名记录者。
在图片分享社区里,殷攀的用户名是“Max是个胖子”。“因为名字太难写,所以我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字Max,”在自我介绍时,他笑着解释了一下,这似乎体现出他是一个偏向简洁主义的人,正如他的拍摄风格:黑白、无过多文字,甚至照片也不起标题,一概用拍摄地点的名称来标注。
“去掉色彩,更能体现故事本身,不会让照片被色彩干扰。另外文字也有诱导性,同样的相片每个人看了会有不同的解读,没有人能代表别人的想法。”他觉得纪实摄影是时代的见证,“我不喜欢发表意见,我只是记录,这样才能保证纪实的原汁原味。”
我要拍完北京城的胡同
除了喜欢探访城中村,殷攀对北京的胡同也是一往情深。
在某摄影社区里以“北京胡同”为标签进行搜索,会显示出三百多张相关图片,查看这些照片的拍摄者,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会是殷攀。“我从小是在胡同里长大的,很喜欢胡同里的生活状态,因为我不知道几十年后胡同会变成什么样,也没有能力改变现实,所以我只能如实地记录下现在的样子。”
为了能更方便地拍摄胡同,他在今年4月份从石景山搬家到西城区,因为,“这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京胡同,虽然很多已经被拆了,不过二环里的胡同还算保护得不错,这边历史更悠久,更有文化底蕴。”
搬家之后,他开始正式拍摄胡同,但很少向外人展示,而是选择自己默默收藏。“这些照片对于杂志社或者网站来说没有太大价值,不过对我来说却很重要。我看过很多关于胡同的摄影展,它们虽然没有太多商业价值,但文化价值不可估量。”目前,已有4万多张胡同的照片在他的电脑硬盘里静静睡着。
图4:Max拍摄的胡同
尽管目前殷攀已经拍摄了一些胡同,但相对于北京城胡同的总数来说,这些积累也只是九牛一毛,“北京的胡同多如牛毛,哪能一时拍完,不过我有一个大工程。”
他的“大工程”是指拍遍北京城现存的胡同,为此他准备买一幅大张的北京地图,然后将北京分成若干区域一点点进行拍摄。“我发现我拍的照片很难整理,所以才想出这个办法,”说起“宏图大业”,他有些激动,“我打算从18年元月起实施这个计划,这是我很愿意做的一件事情。”
牺牲很多,但我会坚持拍下去
对很多人来说,在北京拥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和安稳的生活就算完成了某个奋斗目标,而对34岁的殷攀来说,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才算生活的开始。
两年前,他还未成为一名摄影人,那时他的工作是管理一家健身俱乐部,摄影对他而言也只是工作之余的爱好。随着拍的照片越来越多,他开始从网上自学摄影,“除了要懂得基础理论,有个会控制机器的大脑更重要,而且还要多看书多看电影,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半年前,他决意辞职走上摄影的道路,“觉得有一股莫名的动力在牵引自己去摄影。”
辞职之后,他的所有收入来源于接拍,由于刚刚起步,收入与原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不过他从来没有后悔,“为了摄影,牺牲了收入与时间,但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开心的,而开心是金钱买不到的。”
做摄影便意味着要经常奔走,作息时常不固定。“有一次从凌晨四点一直拍到晚上八点,回家有点低烧,但也只能赶紧睡觉了。”谈到这些,他觉得这就是摄影师应该做的,“不会感觉到累”。
2018年,他将开始实施自己“北京胡同”计划,他未来的规划是“顺其自然,记录我看到的,可能会一直拍下去吧。”
当夸大、虚假盛行,真实愈加显得可贵,能够潜心为记录事实而躬行奔碌的人也就显得更可爱。时代的每一瞬间都在下一秒成为历史,记录现在向未来交代,从这一角度而言,每一个真实记录的人都是在为明天的历史真相提供证据。
你想记录什么吗?